生活状态大概是:咸鱼?吧
新浪微博: @顾尘寰Nick
豆瓣:顾尘寰
微信公众号:顾尘寰(GUCHENHUAN-NICK)

如果你在,就好了

虽然热爱旅行,但一直以来貌似都没有怎么正儿八经地读过什么旅游书。

尽管现在很多人把三毛的书归类到“旅行文学”中去,但在我心里,它们却更多得偏向于内心和文学,至于旅行,不过是它们的由来和诠释而已。

我承认,这可能同三毛在我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有关,但自己也的确难以做到称她的书为“旅游书”。


如果非要说“旅游书”,几年前第一次买阿Sam的《去,你的旅行》时,我以为它会是这么样一本书。

结果拿到手之后,翻开看,却发觉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。虽然跟三毛的文字相比,感觉还差了一些味道,但阿Sam的文字,我觉得真的可以归类到“旅行文学”中去,因为,它的的确确是在写那些于旅行中发生的人事,以及在那些时光中缅怀的青春和过往。

所以,自这本书之后,这个曾经博客时代的红人,这个曾经在上海停留过好些年的写作者,妥妥得成为了我心目中的“偶像”。

而他之后的《趁,此生未老》和《不过,一场生活》,也都让我喜欢不已。每每细读,总有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在里面。所以,在我不旅行的那段时间里,我会隔三差五翻出阿Sam的书来看,一遍又一遍。


再之后,上半年出发旅行之前,遇见刘子超的《午夜降临前抵达》,惊为天人,才知道原来旅行随笔,还可以写得这样别有韵味。如果说阿Sam的文字,是一种从外在走向内心的温婉呓语,那刘子超的文字,就像是将孤独的内心暴露在天地自然之间,去感受那些山风海潮,还有远山细雨,于身心内外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契合点,既能触及柔软的内心,也能感触历史的沧桑。


而今天下午,于下班回家地铁上读完的,蔻蔻梁的《如果你在就好了》,就如同封面上写到的那样,它是“一封用旅途写就的情书”,尽管字里行间写了很多她去过的城,见过的人,吃过的东西,犯过的傻,偶遇的事,但那些林林总总却总让人觉得,它们是写给一个“特别”的“你”去看的。而我们能够读到,是何其幸运。

或许是作者身为女子的温婉笔触,总觉得这本书里的文字,要比男性视角里看到的世界,温和了许多,不那么冷峻,也不那么凌然,即便也说道了一些历史,但却总觉得这些历史关乎人类的“情”“爱”以及“信仰”,这样的娓娓道来,给人的感觉,是在历史“厚重感”之外的坚实和柔软。



其实11年,12年的时候,我就看到过蔻蔻梁的书了,是那本《辞职,去旅行》。当年,还特别想买来着,不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,最终还是没去拜读她之前的这部作品。

而今想来,其实没看,也挺好的,因为13年的时候,我自己也辞职旅行过,彼间种种经历,都让人觉得那是一种很感性和主观的事儿。若是阅读了她人的内心,却又会觉得自己不够坦诚了。

老实说,这本《如果你在就好了》,其实在我的书架上躺了三年了,我是14年时买的它,其实起初,我真的以为它是一本“情书”,而不是什么“旅游书”,所以我记得当年第一次在上海浦东图书馆打开它时,因为太过失望,所以之后一直没去看它。

后来这几年,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,我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去翻阅过它。

如今想来,其实也真的没什么不好。毕竟过了一些年,即便和沧海桑田,海枯石烂相距甚远,但也改变了很多事,包括我自己。

许是真的因为经历了很多,所以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的时候,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种失望和懊恼,真心于阅读间收获了一些“情”,虽然我知道,有些话是写给我们这些读者看的,而有些,其实是给某个特别的人看的吧。比如那些个在等待她归来的人……


忽然想起13年时的辞职旅行,想起那年刚二十三岁的自己,想到那个曾经等过我,但如今却已错过的人,想到那些在路上的日升月落,还有那些至今未说过的,也早已烟消云散的满腹念想。最终都只化成了那么一句——如果你在,就好了……



评论
热度 ( 12 )

© 顾尘寰 | Powered by LOFTER